专家水平高 什么藏品都能鉴 我们相信有许许多多的收藏爱好者甚至是普通观众都很喜欢看鉴宝类节目。首先应该承认节目中的这些网上鉴定专家们在市场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无论原先的底子厚薄、能力高低现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民间的一般藏品的网上鉴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叫实践出真知。但问题在于每场鉴宝下来,每人至少要过眼几十上百件藏品其中连一件“看不懂”的都没有吗?如果一场、两场如此,我们尚可理解,假如几十场、上百场鉴宝活动中,专家们的眼力仍然是毫无例外这就让人难以置信了。
在这批专家中,大部分是在国家文博系统工作多年的研究人员,但是民间收藏品比起馆藏文物更加难以把握和驾驭,二者之间差别是相当大的。馆藏文物是定量的,无论哪一家博物馆,无论有多少藏品,但总是一个可统计的总量。如故宫博物院有150万件藏品,国家博物馆有30万件藏品,这是很明确的。但是谁能统计出民间的藏品有多少吗? 另外馆藏文物是封闭性的,它们几十年或一直收藏或展览于博物馆内。
这种特点藏文物就有可控性。而民间藏品则成散落状态,分布于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手中,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更加重要的是馆藏文物基本上都为定性的珍品,即使有赝品、仿品也属个例。但现在的被收藏于几千万收藏爱好者手中和无数私人博物馆中的藏品,有大多数应为假货赝品。而且这些假货赝品的制造们者又能与时俱进,花样翻新,使我们识假打假的步伐赶不上造假的速度。我们如果把馆藏品比作为一个平静湖泊的话,那么民间藏品就相当于一个浩瀚的海洋,二者不可以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所以那些鉴宝专家们无论是身份正统,无论他们有多大多高学识,在民间艺术品的汪洋大海之中也难免失足、呛水。 笔者常被邀请参加当地一些公益鉴宝活动,但每次鉴宝都会遇到一些吃不准、看不透、鉴不了的东西,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看不懂就和持宝人交流探讨,再搞不清楚就要承认自己不懂,可以让人另请高明。没有需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懂装懂,这样做很可能会给持宝人造成误导以致带来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笔者手里至今保存一份山东省文物网上鉴定委员会开据的“文物鉴定证书”(见图)。
证书确认了所鉴的龙山蛋壳陶杯为现代仿品。但是就是同一只杯子,在本地的一次鉴宝大会上,曾被一位陶瓷网上鉴定专家鉴为真品并估出了上十万元的市场参考价。买家信以为真,回去掏钱买了回来。但找人看后确认为仿品,卖家以专家鉴定过为由不予退换。凭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的证书也只退回了一半的货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事实上无论是专家还是其他的什么人,绝不会有人能把自己所见到的东西全部看懂。
就拿古代瓷器的鉴定来说,从时间上看,自商代开始出现了原始青瓷,至今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几乎都会创造出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典型瓷器。从地域看,只要有人居住的地区,几乎都有与本地区文化艺术风格相适应的瓷器产生。从窑口看,历朝历代都有不可胜数的烧瓷窑口。由于各窑口的时间不同,艺术特色不同,胎土原料不同,烧造工艺不同,所以体现在瓷器上产品上又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 从工艺上看又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素三彩、珐琅彩、单色釉之别。单色釉又分青釉、白釉、紫兰釉、祭红釉、天青釉、乌金釉、茄皮紫、黄釉等等。另外还有不同器型、不同纹饰、不同釉质、不同款识、不同功用等等不一而足。专家们怎么可能在鉴定的过程百密而无一疏呢?更何况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以分秒计的短暂时间内毫不犹豫的做出准确判断了。实际上无论哪个专家肯定有一些看不懂的藏品。只是他们都不肯承认罢了。 鉴定专家们为何高度一致的采取不懂装懂的做法呢?
因为他们在鉴宝过程中思想上无不背着种种包袱:一是身份包袱,这些鉴定专家大都来自故宫、国博文博单位,不管他们的眼力如何,但在文博及收藏领域的地位都是不同凡响的。来说,当着粉丝们的面表现自己得缺欠,是非常丢面子的事情。另一个包袱应是他们为沉重最难以卸下的包袱,那就是利益包袱。可以不客气的说,当今走红的专家们,早已成为走穴赶场一族了。他们和影艺名星们一样,是以赚钱为根本目的的。
鉴宝本来就是一个良心活,可是当良心遇到金钱的时候,良心却往往是失败者。在那种特殊的场合唯有不懂装懂保持专家的形象,赢得大家的口碑,维护自己的,才能在收藏市场上巩固自己的空间,获取更大的效益。 当然,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的鉴定专家们的确有一些超人的表达能力和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渊博知识,以致让我们在电视上或现实中所看到的都是他们让人心悦诚服的良好形象。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们对藏品件件明白,类类精通,更不能说明他们眼力高明。所以认为专家们水平高什么都能鉴无非是让那些专家们所表现的假象所迷惑,从而使广大藏友在对专家认知上形成的一种误区而已。